中药材疫病,主要由疫霉菌(Phytophthora)真菌引起的土壤习居菌。又称恶疫霉,瘟疫。病菌以菌丝体、厚壁孢子和卵孢子随病残体组织遗留在土壤中越冬,寄生程度高的疫霉菌还可以在药用植物的枝条、贮藏器官或病残体上存活,以孢子囊内的游动孢子引起初侵染和再侵染,病菌从药用植物的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在田间主要通过气流、雨水和灌溉水传播。由于病程短,再侵染发生频繁,在高温多雨潮湿的条件下疫病的流行速度特别快,疫病可导致中药材的毁灭性破坏。主要危害人参、丹参、西洋参、百合、牡丹、三七等中药材品种。
一、中药材疫病的症状
1、发病初期地上部植株下部叶片变黄,顶部叶片于中午高温
天气则失水萎垂,从基部开始腐烂;
2、植株受害部位产生边缘不明显的黑褐色水渍状病斑,可迅
速引起病部的坏死和腐烂;
3、叶背面产生疏松的白色霉层;
4、植株的主根表皮水渍状,稍变为淡黄色;
5、叶斑、幼苗猝倒、根茎腐、冠腐、枝干溃疡和腐烂;
6、剥开植株受害部位表皮,可见髓部完全腐烂,腐烂的髓部颜色不变,稍有臭味,呈湿腐状;
二、中药材疫病的发病条件
1、病菌以菌丝体和卵孢子随病残体组织遗留在土中越冬;
2、植株侵入后,遇高温高湿条件2—3天出现病斑,其上产
生大量孢子囊,进行多次重复侵染;
3、发病早气温高的年份,病害重,一般进入雨季开始发病。
4、生产上连作或采用平畦栽培易发病,长期大水漫灌、浇水
次数多、水量大发病重。
三、中药材疫病的传播途径
1、病残体组织传播;
2、土壤传播;
3、气流、雨水、灌溉水传播;
4、从气孔、伤口或表皮直接侵入传播。
四、中药材疫病的分类及诊断
中药材疫病主要分为细菌性和真菌性两大类,其中真菌性中又分为以早疫病为代表的高等真菌和以晚疫病为代表的低等真菌。
1、细菌性疫病:细菌性疫病是由黄单孢杆菌侵染所致。病菌主
要在种子内越冬,也可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可存活23年。植株发病后产生菌脓,借风雨、昆虫传播,从植物叶的水孔、气孔及伤口侵入。该病发病最适宜温度为30℃,高湿高温条件下,发病严重。主要侵染叶、茎蔓、果实和种子。幼苗出土后,子叶呈红褐色溃疡状,叶片染病,初生暗绿色油浸状小斑点,后逐渐扩大成不规则形,病斑变褐色,干枯变薄,半透明状,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干燥时易破裂。严重时病斑相连,全叶枯干,似火烧一样,病叶一般不脱落。高湿高温时,病叶可凋萎变黑。茎上染病,病斑红褐色,稍凹陷,长条形龟裂。叶片上病斑不规则形,褐色,干枯后组织变薄,半透明,病斑周围有黄色晕环,斑面常有淡黄色的菌脓。
2、真菌性疫病
(1)高等真菌疫病:又称早疫病,属半知菌亚门真菌链格孢属。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苗期发病,幼苗的茎基部生暗褐色病斑,稍陷,有轮纹。成株期发病一般从下部叶片向上部发展。初期叶片呈水渍状暗绿色病斑,扩大后呈圆形或不规则轮纹斑,边缘具有浅绿色或黄色晕环。中部具同心轮纹,潮湿时病部长出黑色霉层。主要症状是病部有(同心)轮纹,在有些作物上又称轮纹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在种子上越冬,通过气流、灌溉水以及农事操作从气孔、伤口或表皮直接侵入传播,病菌生长适温26~28℃,高温高湿发病重。
(2)低等真菌疫病:又称晚疫病,由鞭毛菌亚门,疫霉属真菌侵染所致。主要为害叶片、果实和茎,不同作物最初浸染部位略有不同,幼苗期发病,多从茎基部开始染病,病部出现水渍状软腐,病斑暗绿色,病部以上倒伏。有的则从老叶的叶尖叶缘开始浸染,病部呈典型的V字型。低温、潮湿是该病发生的主要条件,温度在18~22℃,相对湿度在95~100%时易流行。20~23℃时菌丝生长最快,借气流、雨水传播,偏氮,底肥不足,连阴雨,光照不足,通风不良,浇水过多,密度过大造成发病。是一种多次重复侵染的流行性病害。
五、中药材疫病的防治方法
1、实行3年以上轮作;
2、采用高畦栽培,可减少与病菌接触,如能采用地膜覆盖,效果更好;
3、加强水肥管理,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增施磷钾肥,适当控制氮肥,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并撒生石灰消毒;
4、雨季前喷施波尔多液,也可选25%甲霜灵、褔美霜、霜霉病一喷净、50%代森锰锌等,视病情喷35次;
5、细菌性疫病:常用药剂有松脂酸铜、咪鲜胺松脂酸铜、乙蒜素、农用链霉素等;
6、高等真菌疫病(早疫病):常用药剂有异菌脲、三唑类、春雷.王铜等;
7、低等真菌疫病(晚疫病、绵疫病、黑疫病):常用药剂有烯酰吗啉、甲霜灵、霜脲氰等。
(中药材基地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并做好中药材基地网网址链接。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