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立法加强保护濒危中药材)
14日上午,省人大常委会召开广东岭南中药材保护立法座谈会,听取省政府有关部门、高校、医疗机构、中医药学会、中医以及药企代表对于中药材保护立法的建议。
据悉,我省中医药发展呈现良好势头,但仍面临无权威生产质量规范标准、野生中药材濒危及人工种植不规范等问题,代表们积极呼吁相关立法进行保护。
野生药材越来越少“药材好,药才好。”广东药科大学教授杨全说起这句“行内话”,在场的名老中医都会心一笑。
对“老广”而言,中医药材用作保健、食疗是普遍的风俗,如化州橘红能止咳去痰,用新会陈皮开胃解滞等。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对岭南中药材的生产和保护提出了要求,中药材的保护成为广东建设中医药强省的迫切工作之一。
“近10年间,人们对天然药物的需求量翻了三番,重要资源过度和无序开发导致药用植物多样性被严重破坏,连阳春砂仁、广藿香(石牌广藿香)这样常见的中药材资源都满足不了需求。”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岭南中药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詹若挺表达了对野生药材减少的担忧。
对中药材广泛的需求促使从自然种植走向人工种植。据省农业厅统计,目前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约220万亩,主产区为肇庆、云浮、茂名、阳江、清远、湛江、韶关和梅州等市,并以每年10%—20%的速度在扩张,但人工种植同样面临自发种植、分散经营、管理粗放,种植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滥用化肥农药难以实现优质、高效、安全。某些药材要10年才能看到效果,可是急功近利种到3年就挖出来,药效肯定不如10年来得好。”杨全表示。
制定生产规范标准
广藿香、广佛手、化州橘红、新会陈皮、阳春砂仁、徐闻高良姜等皆是具有岭南特色的中药材。在200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五百多种常用中药中,岭南地道药材更是超过了50种。
但尽管广东境内盛产多种中药材,但是许多药材面临同名异物、异物同名的标识混乱,甚至存在某些地方争夺地道药材品名的乱象,“这主要是因为缺乏权威的论证体系及规范和完善的中药材质量标准体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会长、省中医院终身名誉院长吕玉波介绍。
没有规范也影响了我省中医药的出口贸易,我国中医药发展在国际地位上也遭受了挑战。吕玉波表示,除了中国,日本和韩国也发展中医药,世界多个国家也在发展植物药。“在出口额上,中国出口的草药只占总额的2%,日本和韩国占了90%,差距巨大。”
中医药界代表纷纷在会上建议,开展中药材保护立法工作,应从保护对象入手,清晰界定岭南中药材的范围,编制系统的药材名录;立法加强保护濒危药材,统一规划药用植物园、药材保护区;在人工种植方面,加强对特色中药材种植区域的保护,提高药材质量,从而转化为市场和经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