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永兴县通过“迎老乡建家乡”等一系列措施,引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开发荒山种植果树、中药材。同时,切实转变观念,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引导农户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抱团致富。
石阳村位于永兴县东部山区。由于交通不便、田地分散,村民们只能种植玉米、土豆等粮食作物,全村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村支书李松芝说,村里田地太分散,烤烟等经济作物都种植不了,全村1200余人,留在家乡的只有400多人,绝大多数是老人、孩子。
2014年5月,在外经商的80后青年陈海斌与家人讨论后,决定返乡创业。“我们这里野生中药材资源丰富,黄栀子、枳壳等药材在山上都可以生长。并对山上的土质进行了化验,觉得非常适合种植中药材。”在家人的支持下,陈海斌投入300多万元,成立合众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流转了村里1100多亩荒山,种植黄栀子、杜仲等中药材。
合作社还鼓励农户以每亩一股的方式作价入股。“如果公司效益不好,村民入股的荒山也可以获得流转费,如果公司发展得好,入股的村民还可以获得合作社销售利润15%的利益分红,打消了村民入股亏损的顾虑。”
42岁的李英秀是该村三组村民。合作社成立初期,她把自家的10亩山地全部流转入股,成了合作社的一名股东,年底每亩地不仅获得500元的流转费,还另有近2000元的分红。今年,她还进入公司打工,负责中药材的除草、施肥等,每月可以获得2400元的工资。把流转费、公司分红、打工收入合计起来,李英秀在家门口一年就能挣到3万多元。昔日的荒山荒地,如今变成了“聚宝盆”。
陈海斌介绍说:“目前,村里已种植中药材1500多亩,全村有58户农户入股。如今处于培植期,每户都有五六千元的土地流转收入。过几年药材出效益了,土地流转收入和分红将会更多。”
为了取得更好的收益,今年合作社又购买了加工机械,提高中药材种植的附加值。陈海斌说:“以黄栀子为例,鲜货每斤在2.5元左右,但是把它加工成干货,每斤可以卖8~9元,把中药材进行加工后,我们获利更多,而且可以为村民提供更多岗位。我们计划把村里所有的荒山流转过来种上中药材,让村民可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