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现代中药产业基地是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之一。近年来,亳州市围绕中药产业“双千亿”发展目标,倾力推进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
一是产业规模迅速扩大。2015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110.7万亩,中药材专业市场交易额近300亿元,种植面积和交易额均为全国第一。规上中药工业产值232亿元,比2012年翻一番。其中产值超亿元药企69家,超10亿元的3家。
二是发展后劲持续增强。2015年,基地引入中药生产企业30家,中药工业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08.4亿元。2016年第一季度,新签约药企22家。目前已有21家药企分别在“新三板”和区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修正药业、珍宝岛药业、太安堂药业、北京同仁堂、广药集团等投资的一批重大药业项目正在建设中。
三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基地现拥有院士、博士后工作站4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8家。牵头制定国家或行业标准5项,修订地方标准5项。国家中药材检验中心即将建成使用。全市现有185个药品批准文号。 2015年以来,申请涉药发明专利694件,授权202件。
目前,亳州市现代中药产业与全国竞相发展的态势,特别是与江苏泰州、吉林通化等地相比,仍存在一些“短板”。突出表现为:中药产业层次不高,结构有待优化;药企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成药品种认证转移难,影响产业要素集聚;专业人才资源匮乏,科研力量薄弱等。这些“短板”严重制约亳州现代中药产业发展。
现代中药产业作为我省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广阔发展前景,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重大机遇,把亳州打造成国家级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对于打造“调转促”新亮点,提升亳州乃至我省在全国中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发展中的地位,意义十分重大。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进一步加强对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的领导。落实《安徽省 (亳州)现代中药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成立省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形成一名省领导分管、一个部门牵头、一套班子参与、一套推进机制的组织领导体制,定期召开会议,及时听取有关情况汇报,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加快推进基地各项建设。
第二,建立全省现代中药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体制。成立省现代中药产业发展战略联盟,整合全省政府部门、生产企业、科教机构等多方面的优势力量,建立政产学研相结合的现代中药产业协同创新体制,重点开展中药的工业生产、质量标准研究评价、商贸流通、科技创新、产业服务等体系建设,解决制约我省现代中药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由省科技厅牵头,在亳州建设中成药研发平台,聘请著名专家领衔,采取产学研合作、企业具体实施模式,开展中成药大品种系统开发,加快名优中成药向中药大品种转化。
第三,帮助亳州申报国家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制定申报方案,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将亳州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申报为国家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中国医药城),由科技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安徽省政府合作共建,把亳州建成研发创新能力强、产业聚集规模大、专业协作水平高、产业配套完善的全国中医药创新发展基地,使之成为与江苏泰州、吉林通化齐名的三大“中国医药城”之一。
第四,支持亳州开展“网上药都”建设。建议省政府制定对中药材电子商务的专项扶持配套政策,支持亳州利用大数据加强中药材生产信息搜集、价格动态监测分析和预测预警,建立中药材生产流通全过程质量管理和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第三方检测平台等,促进亳州中药材市场转型升级。
第五,进一步优化行政审批,促进中药生产能力转化。推进全省中药生产行政审批改革,优化中药生产企业GMP认证、中药注册品种转移审批流程。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基地设立直属分局,并授权其承担基地内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化妆品的注册及生产经营有关许可职责。支持亳州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基地建设。
第六,支持亳州中医药技术人才培养。鼓励支持安徽中医药大学、合肥学院等省内高校继续对口支援亳州高校建设,选派专业教师挂职到亳州学院、亳州职业技术学院任教,提高亳州高校师资水平。适当增加安徽中医药大学与亳州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招收中药学专升本招生计划,促进亳州中药产业发展人才紧缺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