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雪上一枝蒿”,不少人都会对它的神奇疗效交口称赞。近年来,东川区依托高寒山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充分挖掘“冷资源”,大力培育发展雪上一枝蒿、云参等高山药材,把东川区高海拔地区打造成为了高山药材生态种植及种苗供应基地和旅游观光的“百草园”。
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药材研究开发起步早
东川区位于昆明市最北端,境内最高海拔4344米(昆明市最高),最低海拔695米(昆明市最低),有泥石流冲沟107条;幅员1865.8平方公里,现辖6镇1街道1乡(移交倘甸“两区”托管1镇1乡,即红土地镇、舍块乡),下辖130个村委会(含托管的23个村委会),33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31.8万人(含托管人口31223人),世居少数民族主要有彝、回、布依和苗族。长期受金沙江和小江及其支流的强烈侵蚀和切割,形成了山高谷深、地势陡峭的地形地貌,造就了“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点。
据东川区农业局负责人介绍,东川道地中药材研究开发起步早,在1971年就成立了“东川制药厂”进行道地中药材生产研究,先后研制生产“雪上一枝蒿速效止痛搽剂”(1985年6月29日批准生产)、“雪上一枝蒿片”(1982年1月19日批准生产)、“雪上一枝蒿总生物碱”(1985年5月20日批准生产)、“雪胆素片”(1981年10月20日批准生产)、“法落海片”(1985年6月21日批准生产)等20多个品种,目前有独家品种5个、国家二级中药保护品种一个,道地药材的研究开发,积累了重要的科研技术基础和深厚底蕴的道地品牌优势。
其中,东川雪上一枝蒿产品质量在全国最优,经检测生物总碱及多种二帖类混合物达1%以上,高者可达1.4%(有效成分),超过《云南省药品标准》不得少于0.8%的规定,长期以来深受药商和中药医生欢迎。东川是云参种植的传统区域,所生产的云参品质突出,具有独特的道地优势,与寻甸形成云参的地域优势品牌。
挖掘“冷资源”
培育高山地道药材
近年来,东川区农业局充分利用“气候立体、物种丰富”的优势,按照“河谷地区调果蔬、二半山区兴畜牧、高寒山区种草药”的规划思路,充分挖掘“冷资源”,提出了“立足优势、禀承绿色、做精做强、品牌引领”的工作思路,把高海拔地区打造成高山药材生态种植及种苗供应基地、轿子山旅游观光“百草园”。
2017年,为推进这一工作思路的落实,切实把高山药材产业做成东川高寒山区群众脱贫增收的主导产业,东川区农业局把雪上一枝蒿和云参做为10大“东字号”农特产品之一进行品牌培育。
截止目前,东川种植雪上一枝蒿、云参、赤芍、白术、草乌、黄芩、丹参、金铁锁、丹皮、大黄、法罗海、重楼、党参、黄芪、当归、雪胆等中药材1万余亩,预计总产量达2000吨,产值达7000万元,全区中药材产业呈现出“规模化、标准化、订单化”的发展趋势。雪上一枝嵩和云参2个道地药材在东川种植面积已分别达1000亩左右,药材道地性强,品牌优势明显,通过2个道地药材的培育,能有效助推东川中药材产业稳定健康发展。
成立药材创建工作组
推进生产基地建设
为全面做好雪上一枝蒿和云参2个道地中药材的品牌培育,东川区农业局按照 “一个领导班子、一个首席专家、一个技术团队”的“三个一”品牌培育与推广机制,分别成立了雪上一枝嵩和云参2个中药材创建工作组,采取建示范基地带动、开展技术培训班、给予物资扶持、指导“三品一标”认定等方式,全面抓好2个道地中药材品牌创建工作。
2017年,雪上一枝蒿品牌创建工作组在汤丹石庄村、大地坡村建设雪上一枝蒿种植示范基地600余亩,并将利用石庄村、大地坡村大面积高原草甸土壤优势,大力推广仿野生中药材种植技术,切实做到定点采种、定点育苗、定点生产、定向供应,并积极推进东川中药材“三品一标”认定,做到品种清楚、种源清楚、销售去向清楚,通过雪上一枝嵩中药材示范基地的建设带动,计划在东川推广建设雪上一枝蒿生产基地2000至3000亩,带动全区高寒山区群众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