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
  • undefined
  • undefined
  • undefined
  • undefined

编号 :

320

五倍子

零售价

¥ 26

市场价

¥ 0


重量

0

数量
-
+

库存剩余

100

  • 产品描述
    • 商品名称: 五倍子
    • 商品编号: 320
     
    1别名

    倍子、木附子、百虫仑、文蛤等。

    2概述

    五倍子是我国传统中药材,有悠久的历史,也是著名的林化产品和重要的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

    本品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青麸杨(Rhus potaninii Maxim.)或红麸杨[Rhus punjabensis Stew.var.sinica (Diels)Rehd.et Wils.]叶上的干燥虫瘿,主要由五倍子蚜[ Melaphis chinensis(Bell)Baker]寄生而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商品按外形不同,分为"肚倍"和"角倍"。

    我国应用五倍子始见于秦汉《山海经》,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唐·《本草拾遗》载有"治肠虚泄痢"的药用功能。宋·《开宝本草》收于草部,谓:"疗齿宜疳 ,肺脏风毒流溢皮肤作风湿疮,瘙痒浓水,五痔下血不止,小儿面鼻疳疮。"宋·《太平广记》记有:"峡山至蜀有蟆子,色黑,亦能咬人,毒亦不甚,视其生处即麸盐树叶背上,春间生之,叶卷成巢,大如桃李,名为五倍子。"宋·《图经本草》载:"五倍子……在处,今以蜀中者为胜,生肤木叶上,七月间结实无花,其木青黄色,其实青至熟而黄,大者如拳,内多虫,九月采子暴干。";明·《本草纲目》载:"虽知生于肤木之上,而不知其乃虫所造也。肤木,即盐肤子木也,……此木生丛林处者,五、六月有小虫如蚁,食其汁,老者遗种,结小球于叶间,正如 之作雀瓮,蜡虫之作蜡子也。初起甚小,渐渐长坚,其大如拳,或小如菱,形状圆长不等,初时青绿,久而细黄,缀于枝叶,宛若结成,其壳坚脆,其中空虚,有细虫如蠛蠓。山人霜降前采取,蒸杀货之,否则虫出必穿坏,而壳薄且腐矣。"所述的正是今角倍类五倍子。

    3产地分布

    五倍子致瘿蚜虫角倍蚜(五倍子蚜),分布于除河北、山东、山西、江苏、西藏外诸省; 地方习用品:倍蛋蚜,分布于贵州、四川、云南、湖南、湖北、陕西;圆角倍蚜,分布于贵州、湖南、陕西;肚倍蚜,分布于陕西、湖北;蛋肚倍蚜,分布于陕西、湖北;枣铁倍蚜,分布于贵州、四川、云南、湖南、湖北、陕西;蛋铁倍蚜,分布于贵州、四川、云南、湖南、湖北、陕西。

    我国五倍子的主要产地集中分布于秦岭、大巴山、武当山、巫山、武陵山、峨眉山、大娄山、大凉山等山区和丘陵地带。垂直分布为海拔250-1600米,以500-600米较为集中。角倍类五倍子主产于贵州遵义、道真、湄潭、习水、务川、石阡、印江、思南、镇远、施秉、室安、福泉;四川酉阳、涪陵、大竹、峨眉、武隆、南川、点江、绵竹;湖北利川、宣恩、恩施、来凤、咸丰、鹤峰、建始、巴东、长阳;湖南桑植、大庸、龙山、永顺、慈利、晃县;云南盐津、彝良、昭通;广西龙胜、桂林、柳州。肚倍类五倍子主产于湖北竹山、房县、竹溪、均县;陕西西乡、洋县、城固、旬阳、白河、安康。

    五倍子蚜的夏寄主植物盐肤木分布于贵州、四川、云南、湖南、湖北、广西、广东、福建、江西、江苏、浙江、安徽、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甘肃、西藏;青麸杨分布于贵州、四川、云南、湖北、湖南、河南、河北、浙江、江西、福建、陕西、甘肃、西藏;红麸杨分布于贵州、四川、云南、西藏、湖南、湖北、陕西。

    五倍子蚜虫的冬寄主苔藓植物在我国分布很广,南北方都有分布,尤以五倍子产区最为丰盛。

     
    4形态特征

    1、五倍子蚜秋季迁移蚜(有翅孤雌蚜):体长椭圆形,长2.1毫米,宽0.74毫米,灰黑色。体表光滑,头顶有纵纹,头背部有明显横网纹。触角5节,第3节最长,喙短。足3对,有瓦状纹。腹部略呈圆锥形,缺腹管。尾片馒状光滑,尾板半圆形。翅2对,透明,前翅有斜脉4支,中脉不分叉,翅痣长大,呈镰刀形,伸至翅顶端;后翅有斜脉2支。性蚜:雌蚜体椭圆形,淡褐色。初产体长0.5-0.56 毫米,宽0.26-0.27毫米。雄蚜体长椭圆形,较雌蚜狭,色淡绿色,初产体长0.39-0.45毫米,宽0.17-0.21毫米。雌、雄蚜的口器皆退化。干母:体长椭圆形,黑褐色,初产体长0.26-0.38毫米,宽0.13-0.19毫米。

    2、夏寄主植物 盐肤木为落叶小乔木或灌木,高2-10米。树皮灰褐色,小枝密被锈色柔毛。羽状复叶,互生。园锥状花序,多分枝;雌花序较短,花绿白色;雄花,花萼裂片长卵形,花瓣倒卵状长圆形。果序直立,核果扁球形,成熟时红色。

    青麸杨为落叶乔木,高5-8米。树皮粗糙,灰褐色,小枝无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7-9片,园锥形花序顶生,花白色,果序下垂,核果近球形,成熟时红色。

    红麸杨为落叶乔木或小乔木,树皮灰褐色,小枝被微柔毛。奇数羽状复叶,园锥状花序顶生,密被细柔毛;花小,白色,花药紫色;花萼5裂,花瓣5,果序下垂,核果近球形,成熟时暗紫红色,密被柔毛,种子小。

    3、冬寄主植物 侧枝匐灯藓丛生,体短小;茎直立,基部多假根,先端簇生叶。叶片呈椭圆状舌形,具数条横波纹,先端圆纯。雌雄导株,孢子体多数丛出;孢蒴平展或下垂,卵状长椭圆形;蒴盖圆锥形。

    湿地匐灯藓 疏松丛生,鲜绿或黄绿色。营养枝匍匐或弯曲,下段被黄棕色假根;叶散生,卵状菱形。生殖枝直立;叶多生于上段,叶狭长,长菱形或披针形。雌雄同株。蒴柄黄红色。孢蒴下垂,卵状圆筒形;蒴盖圆锥形。

    密叶尖喙藓 体纤细,黄绿色或浅绿色。茎匍匐,疏生羽状分枝,叶丛生。茎叶与枝叶同型,卵圆形或长卵圆形,雌雄异株。蒴柄细长,红色。孢蒴倾立或平列,卵形或长卵形,略拱曲,蒴盖基部拱圆锥形。

    5生态环境

    角倍类蚜虫生活于海拔500-1600米的低中山及丘陵地区。年平均温度16℃左右,年平均降水1200毫米左右,年平均相对湿度80%左右,年日照时数1200小时,无霜期200天以上。

    肚倍类蚜虫生活于海拔300-1500米的低山丘陵地区。年平均温度15℃左右,平均降水量900毫米左右,平均相对湿度73%左右,年日照时数1750小时左右,无霜期240天以上。

    夏寄主植物盐肤木、红麸杨生于海拔500-1600米的向阳或半阴半阳山坡,沟谷、溪边、岩坎等山地疏林或灌丛。适生土壤为偏酸性壤土。常与针、阔叶乔木,灌木组成多种植物群落;青麸杨生于海拔300-1500米的山地疏林及灌丛。适生土壤为母岩为山地黄壤。植被为北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湿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冬寄主藓类植物生长于雨量充沛,常年空气湿度大的沟谷地带、林缘或灌木林下。着生基质为岩面薄土层、岩上腐殖质层、润湿岩石、落叶枯枝、树基、树桩、土坡或草地。

    6生物学特性

    1、五倍子蚜虫在1年中,五倍子蚜虫要经历春季迁移蚜、性蚜、干母、干雌、秋(夏)季迁移蚜、越冬(过夏越冬)若蚜6个阶段。其中干雌有3个世代。性蚜为五倍子蚜虫生活史唯一进行有性繁殖的世代。其生长发育过程为:上年寄生于冬寄主植物上的越冬若蚜于春季羽化为春季迁移蚜,飞迁至夏寄主植物上,胎生雌雄性蚜。性蚜发育成无翅成虫,交配后雄蚜死亡,雌蚜产下干母。干母在夏寄主嫩叶上刺伤叶面组织吸食营瘿,叶面组织受刺激而增生,将干母包裹,此即为"雏倍",干母在其中进行无性生殖,产下第1代无翅干雌。第1代干雌发育成熟后又产下第2代无翅干雌,发育成熟的第2代干雌产下有翅型第3代干雌。倍子也随干雌增殖而膨大。秋季(或夏季)第3代干翅羽化为秋季迁移蚜,倍子爆裂后,由夏寄主飞迁到冬寄主上胎生越冬若蚜。越冬若蚜在冬寄上吸食,并泌腊将自已包裹,以防寒过冬。翌年初春,发育成有翅春季迁移蚜,又飞移到夏寄主上;进行下1周期的生活。在五倍子蚜虫的各个世代中,从干母开始营瘿至倍子自然爆裂前,即是五倍子成长阶段。

    越冬若蚜:新生时喜温暖湿润,怕阳光直射及干旱,受水浸即死亡。泌腊后耐寒抗水能力增强,冬季不休眠。春季如遇低温则难以羽化。

    春季迁移蚜为有翅孤雌蚜,需迁飞至第1寄主上方能营孤雌胎生繁殖。喜温暖晴朗天气及强光照射,具趋光性,怕风吹,飞迁在中午12时至下午2时间为盛。飞迁后每个可产性蚜1至5只。

    性蚜:为有性繁殖世代,无翅型营有性卵胎生繁殖,口器退化,不吸食。对光照、湿度不敏感,发育速度受温度影响大,6℃以下不能生繁。每个雌性蚜可产干母一个。

    干母:无翅孤雌蚜,营孤雌胎生。怕水浸及易受瓢虫,螨类等天敌危害。每个干母可胎生10-20个第1代干雌,结1个五倍子。

    干雌:为瘿内繁殖世代,营孤雌胎生。共3代,第1、第2代为无翅型,第3代为有翅型,羽化后为秋季迁移蚜。

    秋季迁移蚜:有翅孤雌蚜,营孤雌胎生。需飞迁到第2寄主上方能产下越冬幼蚜。喜温暖,具趋光性,怕风吹。中午12时至下午2时为飞迁盛期。低温条件(6℃以下)可延长其寿命,但会使产幼蚜数下降。正常时一个秋迁蚜可产幼蚜20余个。

    2、第一寄主植物 盐肤木、红麸杨、青麸杨,都为阳性木本植物。喜光照,适应性强,耐干旱瘠薄。种子的种皮厚实、含腊质。

    3、第二寄主植物 为苔藓类植物,适应性差,对环境要求严格,喜温暖、凉爽、湿润、怕阳光直射。

    7生长习性

    新生时喜温暖湿润,怕阳光直射及干旱,受水浸即死亡。春季迁移蚜为有翅孤雌蚜,需迁飞至第1寄主上方能营孤雌胎生繁殖。喜温暖晴朗天气及强光照射,具趋光性,怕风吹。

    8生长周期
     
    9采收加工

    1、采收角倍于9-10月采收,肚倍于6-7月采收,当倍子由青绿色转变为黄白色时摘取叶上倍子待加工。

    2、加工趁鲜放入沸水中煮2-5分钟或放入甑内蒸10-20分钟,杀死其内的蚜虫,取出晒干或微火烘干。

    3、留种采摘时应注意留下部分个大、充实、无病虫害的倍子作为翌年的虫种。

    五倍子应注意适时采收,角倍在9-10月采摘,肚倍6-7月采收。当寄生在盐肤木上的五倍子蚜虫形成的虫瘿由青转为黄褐色时即应采摘,采摘后用沸水煮或蒸3-5分钟至外表成灰色,杀死内部之虫,晒干即成。

    10储藏养护

    五倍子一般用麻袋包装,或用内衬席子的树条筐盛装,每件40公斤左右。贮藏于干燥、通风处。

    本品吸潮易霉变。为害的仓虫有小圆皮蠹、花斑皮蠹、黑拟谷盗、赤拟谷盗、药材甲等。

    储藏入库前应严格检查,避免易潮的伪品混入,引起霉变及虫蛀;搬运操作应防止破垛,堆码防止重压,减少包装损失,保护商品兔受霉菌污染及仓虫侵噬;经常检查,发现虫害,可使用磷化铝或溴甲烷熏蒸。发现霉迹,应及时翻晒、挑拣。

    11形状规格

    角倍呈菱形或卵圆形,具不规则角状分枝,长3-8厘米,直径2-5厘米。表面黄色或淡黄棕色,灰白色软滑短绒毛较明显。质硬而脆,破碎后中空,壁较薄,约0.1-0.2厘米,角质,内有多数黑褐色蚜虫尸体及灰色粉状排泄物。内壁浅棕色,平滑。剖面角质。微有特异臭气,味涩。

    肚倍呈长圆形或纺锤形囊状,长2.5-9厘米,直径1.5-4厘米。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微有柔毛。质硬而脆,易破碎,断面角质样,有光泽,壁厚0.2-0.3厘米,内壁平滑,有黑褐色死蚜虫及灰色粉状排泄物。气物异,味涩。
    规格标准:

    五倍子商品质量要求无潮湿、霉变、质硬,用手可压成碎块,断面淡黄色,具光泽。其规格标准:

    角倍:一级每500克68-86个,夹杂物小于0.6%;二级每500克87-120个,夹杂物小于1.0%。

    肚倍:一级每500克54-68个,夹杂物小于0.6%;二级每500克69-90个,夹杂物小于1.0%。

    12性味功能

    五倍子味酸、涩,性寒。归肺、大肠、肾经。有敛肺降火,涩肠止泻,敛汗止血,收湿敛疮等功能。用于肺虚久咳,肺热痰嗽,久泻久痢,盗汗,消渴,便血痔血;外伤出血,痈肿疮毒,皮肤湿烂。

    主要成分:

    五倍子鞣酸,另含没食子酸、脂肪、树脂、淀粉、蜡质等。
    主要药理作用:

    关键词:
    • 五倍子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