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干姜、高良姜的区别
生 姜 |
干 姜 |
高 良 姜 |
||
功效 |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
温中,回阳,温肺化饮 |
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
|
来源 |
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 |
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 |
姜科植物高良姜的干燥根茎 |
|
相同点 |
同出一物,均味辛而能温中散寒,治中寒诸症。 |
均辛热归脾、胃经。功善散寒温中、止痛止呕,治阳虚中寒之脘腹冷痛吐泻。 |
||
区别 |
生姜为当年之鲜根茎。性微温而药力较缓既走表又走里;走表能发汗解表散寒,治风寒感冒轻症;走里能温中止呕开胃、温肺止咳,治胃寒呕吐、消化不良、及风寒咳嗽。此外,习惯认为生姜又能解鱼蟹及生半夏、生胆南星之毒 干姜则为往年之干根茎,性热而药力较强,功专走里,善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治阳虚中寒之腹痛吐泻、亡阳欲脫及痰饮咳喘。 |
干姜长于温脾阳,高良姜长于散胃寒; 干姜又能回阳通脉,温肺化饮,治亡阳欲脫与寒饮咳喘,而高良姜则不能。 |
||
*其他* |
1.姜皮、生姜衣:味辛;性凉, 行水消肿 ; 2.生姜汁:功同生姜,但偏于开痰止呕。3.炮姜:为干姜的炮制加工品功能温中散寒,温经止血。用于脾胃虚寒,腹痛吐泻,吐衄崩漏,阳虚失血。4.煨姜:辛,温。和中止呕。适用于脾胃不和、恶心呕吐等症。 |
|||
川贝与浙贝
|
川 贝 |
浙 贝 |
性味 |
甘,苦,微寒。归肺、心经。 |
苦,寒。归肺、心经。 |
功效 |
清热化痰,润肺止咳,开郁散结。 |
清热化痰,散结消肿 |
相同点 |
药性均为寒凉,均具清热化痰,散结消肿之功,治痰多咳嗽、瘰(luo)疬疮痈等症。 |
|
区别 |
川贝母偏于甘润,兼能润肺止咳,善治肺虚久咳、燥咳不已;浙贝母偏于苦泻,清热化痰,散结力强,多用于痰热及外感风热咳嗽,瘰疬疮痈等症。 |
|
来源 |
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或梭沙贝母的干燥鳞茎, 前三者按药材性状的不同分别习称“松贝”和“青贝”,后者习称“炉贝”。 |
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干燥鳞茎 |
牛蒡子与牛大力
|
牛 蒡 子 |
牛 大 力 |
来源 |
菊科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实。又名大力子、鼠粘子、恶实等 |
为豆科崖豆藤属植物美丽崖豆藤以根入药 |
功效 |
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 |
补虚润肺,强筋活络。 |
性味 |
味辛;苦;寒。归肺;胃经。 |
甘,平。归肺、肾经 |
用法 |
3—9g。入煎剂宜打碎,炒用寒性减。 |
常用量30~60克 |
注意 |
本品能滑肠,故脾虚便溏者忌服。 |
商品中的苦味牛大力,又叫大力牛,是同属植物绿花崖豆藤的圆锥状根。它的根味苦,不呈连珠状,主要产地在广东东部。其功相似。 |
草决明与石决明
|
决 明 子 |
石 决 明 |
来源 |
豆科植物决明的干燥成熟种子。又名草决明。 |
鲍科动物杂色鲍(光底石决明)或皱纹盘鲍(毛底石决明)等的贝壳。 |
功效 |
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
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
性味 |
甘、苦;微寒。归肝、肾、大肠经。 |
咸、寒。归肝经 |
用法 |
9~15g |
常用量15~30g |
黄芩、黄连与黄柏
|
黄 芩 |
黄 连 |
黄 柏 |
|
功效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
|
用法 |
3~9g。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可用酒炒,止血多炒炭用。 |
2~9g |
3~9g,清热燥湿解毒宜生用,清相火退虚热宜盐水炒用,止血宜炒炭。 |
|
相同点 |
均苦寒,而功善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常相须为用治湿热,火毒诸证。 |
|||
区别 |
黄芩归肺、胆、胃、大肠经。 黄芩善清上焦热, |
黄连归心、肝、胃、大肠经。 黄连善清心经热和中焦热, |
黄柏归肾、膀胱、大肠经。 黄柏善清下焦热 |
|
黄连与黄芩又同能凉血,治疗血热妄行证,其中黄芩尚可安胎,治疗热扰胎元之胎动不安;黄柏又能泻火除蒸,治疗肾阴虚、相火妄动之遗精、骨蒸发热、盗汗等。 |
||||
柴胡与银柴胡
|
柴 胡 |
银 柴 胡 |
来 源 |
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 |
石竹科植物银柴胡的干燥根。 |
性 味 |
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
甘,微寒。归肝、胃经。 |
功 效 |
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
退虚热,清疳热。 |
特 点 |
功善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及升举阳气,即为治肝胆疾患之要药,又为治气虚下陷所常用。主治少阳寒热、感冒发热、肝郁胁痛或月经不调、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子宫脱垂及疟(nue)疾寒热。 3—9g。解表退热宜生用,疏肝解郁宜醋炙用。 |
本品具有退热而不苦泄、理阴而不升腾之长。功善退虚热,清疳热,略兼益阴,治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及小儿疳积发热。 3—9g。 |
菊花与野菊花
|
菊 花 |
野 菊 花 |
来 源 |
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黄者名黄菊花,白者为白菊花。 药材按产地和加工方法不同,分为:豪菊、滁菊、贡菊、杭菊。均以花朵完整、颜色新鲜、气清香、少梗者为佳。 |
菊科植物野菊等的干燥头状花序。 |
功 效 |
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9—15g。疏散风热多用黄菊花,平肝明目多用白菊花。 |
清热解毒,疏风平肝。 9—15g。外用适量。 |
性 味 |
辛;甘;苦;微寒。归肝、肺经。 |
苦;辛;微寒。归肺、肝经。 |
生地与熟地
|
生 地 黄 |
熟 地 |
来 源 及 分 类 |
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茎。 鲜者名鲜地黄,其多汁,苦重于甘,清热凉血生津效佳,热甚伤津者多用;干者名干地黄,其质润,甘重于苦,清热力稍差而长于滋阴,阴虚血热、骨蒸潮热多用。 |
玄参科植物地黄干燥根的炮制加工品。
|
性 味 |
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
甘,微温。归肝、肾经。 |
功 效 |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润肠。 |
养血滋阴,补精益髓。 |
用 法 |
9—30g。本品寒滑腻滞,故脾虚食少便溏及湿滞中满者忌用。 |
9—30g。其能膩膈碍胃,故脾胃不健者服之宜慎。宜与健脾胃药如砂仁、陈皮等同用 |
大青叶、板蓝根与青黛
|
大 青 叶 |
板 蓝 根 |
青 黛 |
来 源 |
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叶片。 |
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根。 |
本品为爵床科植物马蓝、蓼科植物蓼蓝、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的叶或茎叶经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或团块。 |
性 味 |
苦,大寒。归心、肺、胃经。 |
苦,寒。归心、胃经。 |
咸,寒。归肝、肺经。 |
功 效 |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消肿。 |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定惊。 |
用 量 |
9—15g。 |
9—15g。 |
1.5—3g。 |
相同点 |
来源相近,均性寒,功善清热解毒、凉血,主治温病高热、温毒发斑、丹毒、痄腮、喉痹等。 |
||
区 别 |
1.大青叶大寒,苦,善凉血而消斑,温毒发斑最宜;又治口舌生疮等。 2.板蓝根苦泄性寒,善解毒散结利咽,大头瘟及痄腮最宜。 3.青黛咸寒,亦善凉血而消斑,除温毒发斑宜用外,又善治血热吐血、衄血;还能凉肝定惊,治肝火犯肺之咳痰带血,小儿惊风、热疳;外用能收湿敛疮,治湿疹、湿疮等。 |
牛黄、硫磺与雄黄
|
牛 黄 |
硫 磺 |
雄 黄 |
来源 |
牛科动物牛的胆结石。 |
天然硫磺矿的提炼加工品。 |
硫化物类矿物雄黄的矿石,主含二硫化二砷。 |
功效 |
清热解毒。息风止痉,化痰开窍。 |
外用杀虫止痒,内服壮阳通便。 |
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定惊。 |
性味 |
苦;凉。归肝、心经。 |
酸、温。有毒。归肾、大肠经。 |
辛、苦、温。有毒。归心、肝、胃经。 |
用法 |
0.2~0.5g,入丸散剂。 外用适量。 |
内服1~3g,炮制后入丸散。 外用适量,涂擦或烧烟熏。 |
内服0.05~0.1g,入丸散。 外用适量。 |
茯苓与土茯苓
|
茯 苓 |
土 茯 苓 |
来 源 |
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 |
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块茎。 |
功 效 |
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既能渗湿利水,又能健脾宁心,凡水湿、停饮无论寒热或兼否脾虚皆宜。 |
解毒、利湿、利关节。即为治梅毒或因患梅毒服汞剂而致肢体拘挛之要药,又可治淋浊、带下、脚气、湿疮及湿疹等。 |
用 法 |
10~15g,安神常以朱砂拌用。 |
15~60g |
性 味 |
甘、淡,平。归脾、心、肾经。 |
甘、淡,平。归肝、胃经。 |
五加皮与香加皮
|
五 加 皮 |
香 加 皮 |
来 源 |
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的干燥根皮。 |
萝摩科植物杠柳的干燥根皮。又称北五加皮。 |
功 效 |
1、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①风湿痹痛,兼肾虚有寒者最宜②肾虚腰膝软弱,小儿行迟。 2、利水:水肿,脚气浮肿。 |
祛风湿,强筋骨,利水消肿。 主治病证:1、风寒湿痹,腰膝酸软。 2、水肿(尤宜心衰性水肿),小便不利。 |
异 同 |
同性温归肝肾,既均能祛风湿、强筋骨,利水消肿。相异的是:香加皮源于萝摩科而有毒,长于利水消肿;五加皮源于五加科而无毒,长于补肝肾强筋骨。 |
|
用 法 |
5~9g。 |
3~6g |
性 味 |
辛、苦、微甘,温。归肝、肾经。 |
辛、苦、温。有毒。归肝、肾、心经。 |
川乌、草乌和乌头、附子、白附子的区别*
|
*草 乌* |
川 乌 |
附 子 |
白 附 子 |
来源 |
草乌为毛茛科植物北乌头的干燥块根。草乌的茎是蔓生攀援状藤本,一般长约三米左右,开紫色花。草乌的根是长块状,没有附子。 |
川乌为毛莨科植物乌头的干燥母根(主根)。川乌的茎是直立的,一般高约一米左右,开紫色花。根是团块状,侧根就是附子,炮制后就是常用的附片。因为是附生于川乌的主根上,故名附子。 |
毛莨科植物乌头子根的加工品。 |
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干燥块茎。又称“禹白附”,历代本草中所用的白附子均为今之“关白附”,关白附为毛莨科植物黄花乌头的块根,其性热而毒性较大,应加于区分。 |
乌头是川乌和草乌的统称。而川乌和草乌是同一种系下的两种不同的植物。 |
||||
功效 |
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一般炮制后用。 |
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用于:1、风寒湿痹,寒湿头痛。2、心腹冷痛,寒疝腹痛。3、局部麻醉(外用)。 |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
燥湿化痰,祛风止痉,解毒散结。 |
性味 |
性热,味辛、苦。有大毒。 |
辛、苦,热;有大毒。归心、肝、肾、脾经。 |
辛.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
辛、甘、温。有毒。归肝、胃经。 |
用法 |
外用:调敷。【注意事项】1、 该品有大毒,尤其对神经官能有一定影响,其镇痛效果主要是通过对局部神经的麻痹作用而实现。慎用!2、为医疗用毒性药品,不可内服。 |
1~3g,多用制品,先下久煎。有大毒,不宜久服。孕妇忌用。生品一般不内服。 |
3~15g, 入汤剂应先煎30~60分钟,以减弱其毒性。 |
3~5g。 外用适量。 本品温燥有毒,孕妇忌服。生品毒性大,一般不作内服。 |
白豆蔻、草豆蔻与肉豆蔻,
|
白 豆 蔻 |
肉 豆 蔻 |
草 豆 蔻 |
来 源 |
姜科植物豆蔻或瓜哇豆蔻的干燥成熟果实。 |
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的干燥成熟种仁。 |
姜科植物草豆蔻的干燥成熟果实。 |
功 效 |
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
①涩肠止泻:久泻不止。②温中行气:虚寒气滞的脘腹胀痛、食少呕吐。 |
温中、燥湿、行气。 |
均辛温,归脾胃经,功能温中行气,治脾胃寒湿气滞之脘腹胀痛、食少呕吐或泄泻等。其中,肉豆蔻兼归大肠经,温中与固涩兼具,作用偏于中下二焦,又善涩肠止泻,治虚寒久泻不止;白豆蔻兼归肺经,芳香化湿而无固涩之力,作用偏于中上二焦,又善化湿止呕,胃寒呕吐宜之。 |
|||
用 法 |
3~6g。入汤剂宜打碎后下。 |
3~9g。入丸散剂每次1.5~3g。温中止泻宜煨用。 |
3~6g,入汤剂宜打碎后下。 |
性 味 |
辛、温。归肺、脾、胃经。 |
辛,温。归脾、胃、大肠经 |
辛、温。归脾、胃经。 |
陈皮、青皮、橘红、化橘红、桔核与橘络
|
橘 皮 |
青 皮 |
橘 红 |
化 橘 红 |
*桔 核* |
*橘 络* |
来源 |
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习称陈皮。 |
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幼果或未成熟果实的果皮。 |
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外层红色部分。 橘红温燥之性胜于橘皮,并兼发表散寒。 |
芸香科植物化州柚或柚未成熟或近成熟的干燥外层果皮。 |
为芸香科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种橘类的种子。一般多从食品加工厂收集,洗净,晒干或炕干。 |
又名橘丝、橘筋,为芸香科植物橘的果皮内的筋络。 |
橘皮质轻力缓,温和不峻,作用偏于中上二焦。青皮质重沉降下行而力猛,作用偏于中下二焦。若治肝病及脾,肝脾不调,肝胃不和,又常相须为用。 |
||||||
功效 |
理气,调中,燥湿,化痰。 |
疏肝破气,散结消滞。
|
行气宽中,燥湿化痰,发表散寒。 |
理气宽中,燥湿化痰,消食。 |
理气,止痛。治疝气,睾丸肿痛,乳痈,腰痛,膀胱气痛。 |
化痰,通络,理气 |
性味 |
辛、苦,温。归脾、肺经。 |
苦.辛.温。归肝.胆.胃经。 |
辛、苦,温。归脾、肺经。 |
辛,苦,温。归肺、脾、胃经 |
苦,平,无毒。入肝、肾经。 |
甘、苦、平、归肝、脾经。 |
用法 |
3~9g。 |
3~10g, |
3~10g, |
3~10g |
3~9g |
3~9g。 |
枳实与枳壳
|
枳 实 |
枳 壳 |
来 源 |
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的干燥幼果。 |
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 |
功 效 |
破气消积,化痰除痞。 |
理气宽中,行滞消胀。 |
用 法 |
3~9g。大剂量可用15g。 |
3~10g |
性 味 |
苦,辛、微寒。归脾、胃、大肠经。 |
苦,辛、微寒。归脾、胃、大肠经。 |
大蓟与小蓟
|
大 蓟 |
小 蓟 |
来 源 |
菊科植物蓟的干燥地上部分。 |
菊科植物刺儿菜的干燥地上部分。 |
功 效 |
凉血止血,散淤消痈。 |
凉血止血,散淤消痈。 |
异 同 |
大蓟凉血止血力较强,多用于吐血、咯血及崩漏等;小蓟则药力较弱,又能利尿,多用于尿血、血淋。 |
|
用 法 |
9~15g。鲜品可用30~60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患处。 |
9~15g。鲜品可用30~60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患处。 |
性 味 |
甘、苦,凉。归心、肝经。 |
甘、苦,凉。归心、肝经。 |
怀牛膝与川牛膝
|
牛 膝 |
川 牛 膝 |
来 源 |
苋科植物牛膝的干燥跟。习称怀牛膝。 |
苋科植物川牛膝的干燥跟。 |
功 效 |
活血通经,利尿通淋,引血下行,补肝肾、强筋骨。 |
逐瘀通经,通利关节,利尿通淋,引血下行。 |
异 同 |
怀牛膝能补肝肾,强筋骨,川牛膝则无明显补肝肾作用。 |
|
用 法 |
6~15g。补肝肾、强筋骨当酒制用,余皆宜生用。 |
9~15g。 |
性 味 |
苦,酸,平。归肝、肾经。 |
甘、微苦,平。归肝、肾经。 |
红花与西红花
|
红 花 |
西 红 花 |
来 源 |
菊科植物红花的干燥花。 |
鸢尾科植物番红花的干燥柱头,又名藏红花、。 |
功 效 |
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
活血祛瘀,凉血解毒,解郁安神。 |
异 同 |
西红花味甘,性寒,功与红花相似而力强,除善活血祛瘀,治血滞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腹痛,癥瘕积聚,及跌打伤痛外,又能凉血解毒、解郁安神。 |
|
用 法 |
3~10g。小剂量活血通经,大剂量破血催产。 |
1~3g。外用适量。 |
性 味 |
辛、温。归心、肝经。 |
甘、寒。归心、肝经。 |
南沙参与北沙参
|
南 沙 参 |
北 沙 参 |
来 源 |
桔梗科植物轮叶沙参和杏叶沙参等的新鲜或干燥根。新鲜者名鲜沙参。 |
伞形科植物珊瑚菜的干燥根。 |
功 效 |
清肺养阴,祛痰,益气。用于肺热燥咳有痰,阴虚劳嗽咯血。气阴两伤的舌干口渴。 |
养阴清肺,益胃生津:肺热燥咳,阴虚劳嗽咯血。阴伤津亏的舌干口渴。 |
用 法 |
9~15g。,鲜品15~30g。鲜用清热养阴生津力较好。 |
9~15g。 |
性 味 |
甘、微寒。归肺、胃经。 |
甘、微寒。归肺、胃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