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关系为影响中药材价格的核心,下列为影响中药材供需的因素:
1.政策因素:中医药战略现在已经提升为国家战略,享受多方面的政策扶植。如2017版医保倾斜增加大量中成药品种、中药饮片不集中采购、不取消零加成、中医药法和配方颗粒的法规的颁布等,均是在鼓励中药的使用。
2.野生资源逐步减少:以野生品种白及为例,因无序挖掘导致其自然生长困难,市场上越来越稀缺,导致其价格从2009 年的不到100 元/kg,增长到2016 年的800 元/kg。
3.天气:大多数中药材生长在南方,一般南方夏季的雨涝等极端天气会造成部分中药材减产,同时北方的干旱天气也会造成部分中药材减产。由于天气对于药材价格的影响具有滞后性,药材减产不会马上反应在中药材价格上,因此因关注今年夏季北方干旱和南方雨涝的程度。
4.疫情:一旦出现疫情,可能会导致某一种或几种中药材价格短期内需求剧烈波动,最终导致价格的波动。最典型的是2003年非典期间的板蓝根和2009年H1N1期间的金银花。
5.种植周期:由于中药材种植分散,规模化程度低,大多数种植户都是根据当期价格决定下一期种植规模,导致了产量的存在周期性变化,类似生猪养殖中的“猪周期”。目前中药材价格已处于上涨期,2014-2016年处于价格下跌周期,导致种植户亏损减产,2017年对于一年生的中药材,在未来1年左右将出现降价的风险,而对于多年生的中药材(3年以上生长周期)未来2-3年将持续部分供不应求情况,直至供需关系反转。
6.资本炒作:某些中药材由于存在稳定的刚性需求,市场容量相对较小,而供给又相对稳定,一旦资金进行大笔交易很容易导致其价格的波动,2011年就出现过大面积的“行业外资金”大举炒作中药材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