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皮、根皮类中药材一般土壤都可以种植,一般在春季和晚秋、冬季栽培。属多年生木本类中药材。乔木一般亩种110株左右,灌木一般亩种220株—400株左右,种苗价格一般在2元/株左右。详情请用电脑登录中药材基地网,网址:www.zycgap.com ,点击种子种苗栏目看看,或站内搜索相关品种。
本公司优价供应中药材种子种苗,免费提供种植技术,回收订单内全部产品,协助办理项目申报。有意种植的用户请发短信至15211041176,或加微信15173135968向封老师咨询。由于全国各地口音不同,为避免出差错,一般不接受电话咨询。
1、杜仲:
【药用部位】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的树皮。
【植物形态】落叶乔木。高达20米,树皮有白色胶丝。
【产地分布】生于山地林中或栽培。分布于长江流域各地。
【采收加工】4~6月剥取,刮去粗皮,堆置“发汗”至内皮呈紫褐色,晒干。
【性味归经】性温,味甘。归肝经、肾经。
【功效与作用】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阳药。
【临床应用】主治肾虚腰痛、筋骨无力、妊娠漏血、胎动不安、
高血压等症。用量6~9克,煎服、浸酒或入丸散。
2、厚朴:
【药用部位】木兰科植物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et Wils.的干皮、根皮及枝皮。
【植物形态】落叶乔木。
【产地分布】原产于湖北,现多栽培。
【采收加工】4~6月剥取,根皮及枝皮直接阴干;干皮置沸水中微煮后,堆置阴湿处,“发汗”,至内表面变紫褐色或棕褐色时,蒸软取出,卷成筒状,干燥。
【性味归经】性温,味苦、辛。归脾经、胃经、肺经、大肠经。
【功效与作用】燥湿消痰、下气除满。属化湿药。
【临床应用】主治湿滞伤中、脘痞吐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痰饮喘咳。用量3~9克,水煎服。
3、黄柏:
【药用部位】芸香科植物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的树皮。
【植物形态】乔木。高10~12米。
【产地分布】黄皮树生于杂木林中,也有栽培。分布于四川、云南及湖北。
【采收加工】3~6月剥取树皮,晒至半干,压平,刮去外层栓皮至露出黄色内皮为度,刷净晒干。
【性味归经】性寒,味苦。归肾经、膀胱经。
【功效与作用】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燥湿药。
【临床应用】主治湿热泻痢、黄疸、带下、热淋、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瘙痒。用量3~12克,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浸渍患处。
4、桑白皮
【药用部位】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干燥根皮。
【植物形态】落叶乔木。
【产地分布】多栽培于村旁、田间。分布全国各省。
【采收加工】秋末叶落时至次春发芽前采挖根部,刮去黄棕色粗皮,纵向剖开,剥取根皮,晒干。
【性味归经】性寒,味甘。归肺经。
【功效与作用】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水消肿药。
【临床应用】主治肺热喘咳,水肿胀满尿少,面目肌肤浮肿。用量6~12克,水煎服,或入丸散。
5、肉桂皮:
【药用部位】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树皮。
【植物形态】樟科樟属中等大乔木。
【产地分布】广东、广西、福建、台湾、云南等省区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广为栽培。
【采收加工】多于秋季剥取,阴干。桂皮采收后的加工规格:
① 全边桂:剥取10年以上的桂皮,两端削齐夹在木制的凹凸板内,晒干。
② 板桂:将桂皮夹在桂夹内,晒至七八成干,取出纵横堆叠加压、干燥即成。
③ 官桂(桂通):剥取5~6年生幼树的干皮和粗枝皮,晾晒1~2天,卷成筒状阴干即可。
【性味归经】味辛、甘,性大热。归肾、脾、心、肝经。
【功效与作用】有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脉的功效。
【临床应用】用于阳痿宫冷,腰膝冷痛,肾虚作喘,虚阳上浮,眩晕目赤,心腹冷痛,虚寒吐泻,寒疝腹痛,痛经经闭。用量1~5g。
6、牡丹:
【药用部位】毛茛科植物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的根皮。
【植物形态】落叶小灌木,高1~2米。
【产地分布】全国各地栽培。分布于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四川、甘肃等地。
【采收加工】栽培3~5年后采收,于10~11月挖根,洗净,去掉须根,用刀剖皮,抽去木部,将根皮晒干,为“原丹皮”(连丹皮);如先用竹刀或碗片刮去外皮后抽去木部,名为“刮丹皮”(粉丹皮)。
【性味归经】性微寒,味苦、辛。归心经、肝经、肾经。
【功效与作用】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凉血药。
【临床应用】主治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夜热早凉、无汗骨蒸、经闭痛经、痈肿疮毒、跌打伤痛。用量6~12克,水煎服。
7、五加皮:
【药用部位】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Acanthopanax gracilistylus W.W.Smith的根皮。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高2~3米。
【产地分布】生于山坡、丘陵、河边等较潮湿处;有栽培。分布于湖北、河南、山东、陕西等地。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挖根部,洗净,剥取根皮,晒干。
【性味归经】性温,味辛、苦。归肝经、肾经。
【功效与作用】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属祛风湿药下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临床应用】主治风湿痹痛、筋骨痿软、小儿行迟、体虚乏力、水肿、脚气。用量4.5~9克,水煎服。
8、刺五加:
【药用部位】五加科植物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 (Rupr.et Maxim.)Harms的根及根皮。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高达2米。
【产地分布】生于山地林下及林缘。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等地。
【采收加工】人工栽培的分蘖株生长3~4年后采收,实生苗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采收。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或春季树液流动前采收根、根茎,去掉泥土,切成长30~40厘米的段,晒干后捆成小捆,或切成长5厘米的小段,晒干后装袋保存。有的地区于夏、秋季挖取根部,洗净,剥取根皮,晒干后,放干燥处贮存。
【性味归经】性温,味辛、微苦。归脾经、肾经、心经。
【功效与作用】益气健脾、补肾安神。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临床应用】主要治疗脾肾阳虚、腰膝酸软、体虚乏力、失眠、多梦、食欲不振。治跌打损伤:鲜刺五加根120克,土鳖虫3克,酒煎内服;治肠风下血:刺五加、漏芦根,炖猪大肠服。用量9~27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