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为五加科植物竹节参Panar jaPonicus C.A. Mey.的干燥根茎。
【别名】白三七、明七、竹节三七、土参。
【性味】性温,味甘、微苦。
【归经】归肝经、脾经、肺经。
【产地】生于高山灌丛阴湿地或岩石沟涧旁。分布于湖南、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种植季节】秋、冬(上冻前)季。
【性状特征】本品略呈圆柱形,稍弯曲,有的具肉质侧根。长5~22cm,直径0.8~2.5cm。表面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致密的纵皱纹及根痕。节明显,节间长0.8~2cm,每节有1凹陷的茎痕。质硬,断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黄色点状维管束排列成环。气微,味苦、后微甜。
【功效主治】散瘀止血,消肿止痛,祛痰止咳,补虚强壮。用于痨嗽咯血,跌扑损伤,咳嗽痰多,病后虚弱。用于病后体弱、食欲不振、虚劳咳嗽、吐血、衄血、尿血、月经不调、崩漏、外伤出血、跌打损伤、风湿痹痛、风湿关节痛、痈肿、痔疮、抗炎,延缓衰老,降血糖、毒蛇咬伤等。
《本草纲目》形如人参,味甘颇似人参,皮上间有带芦节纹者,色白如僵蚕,每条上有凹痕如臼。故名为竹节人参。为补虚类良药。去淤损,止吐衄,补而不峻,大能消瘵,疗跌仆损伤,积血不行。
【药理作用】竹节参主含皂苷,如竹节人参皂苷,人参皂苷,三七皂苷,伪人参皂苷,竹节人参皂苷V的甲酯等。具有抗炎、延缓衰老、降血糖等作用。
【用量用法】一般人都可服用,内服:煎汤,3-10g;或泡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干掺或调敷。
【使用禁忌】孕妇忌服,经期忌服,无虚无瘀者慎服。
【灵验药方】
1、虚劳:竹节参9g,党参9g,当归6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2、虚劳咳嗽:竹节参15g。煎水当荼饮。(《贵州民间药物》)
3、吐血:竹节参9g,麦冬6g,丝毛根9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4、倒经,功能性子宫出血:竹节参研粉,每次1.5~3g。水煎服。(《湖北中草药志》)
5、治跌打伤痛:竹节人参15g。捣烂。温洒冲服,亦可磨洒外搽。(《湖南农村常用中草药手册》)
6、治腰痛:竹节人参9g。黄茅根6g,晕树根9g。水煎兑黄酒服,日服3次。(《湖南药物志》)
7、治全身筋骨痛:竹节人参30g,细辛3g。水煎,酌加酒冲服。(《湖南农村常用中草药手册》)
8、治鼻血:竹节人参3g,黄栀子(炒)6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食用方法】竹节参含竹节人参皂甙Ⅲ、Ⅳ、Ⅴ、,人参皂甙Rd、Re、Rg1、Rg2,三七皂甙R2,伪人参皂甙F1,竹节人参皂甙Ⅴ的甲酯,及其他5种皂甙。竹节参暂无副作用,一般人都可食用,内服:煎汤,3-10g;或泡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干掺或调敷。
1、治病后虚弱:竹节参15克,炖鸡或炖肉吃或水煎服。
2、治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竹节参、炒白术各9克,酒炒蒲公英根9克。水煎,分3次于饭前半小时服。
3、治头晕:竹节参30克,天麻30克。共研细糟。每用9克,鸡蛋1个,每天吃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