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药材市场总结及2012年预期报告
【导读】2011年中药材市场总结及2012年预期报告
在历史的轮回中,经历了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商业时代和网络经济时代后,人类社会必将迎来以中医药理念为核心的永恒健康经济时代。美国《时代周刊》预测,2020年健康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由此,我们也看到欧美发达国家包括亚洲的日、韩、东南亚等国,甚至新兴经济体的印度都在不遗余力地推进健康产业。在国内,2011年2012年正处于国内传统经济的战略转型期,也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阶段,以“产业技术服务、信息导航、生产基地和现代流通平台”为核心的中药产业四大基础支撑体系已浮出水面。在此关键时期,总结好2011年国内中药材市场,展望2012年行业大势就显得尤为重要。报告分两部分,上篇对2011年行业走势进行总结,下篇重点分析新一年的行业走势和即将影响行业发展的重大事件。
一、医药产业高速发展,中成药板块表现突出 伴随着社会经济水平提高和医改政策推进,2011年医保范围继续扩大。在此背景下,自2009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首度破万亿以来,我国医药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2010年中国医药工业总产值达到12560亿元,同比增长25%;日前国家发改委在官网上发文表示,医药新政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预测2011年度医药工业总产值可达到15500亿元,同比增长24%。 截止2011年10月全国医药制造业实现总产值11920.95亿元,同比增长29.27%,其所涵盖的三大板块:化学药品制造、中成药制造和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以中成药制造增长最快,累积实现总产值2743.59亿元,同比增长33.52%。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到,医药经济依然是国内黄金产业,而中药板块成绩尤为突出。从各大上市医药集团今年的多元化战略发展看,将触角伸入中医药、健康经济领域也成为大势所趋。 二、2011年中药出口继续保持增速,但核心竞争力明显不足 据中国医药进出口商会数据显示,2011年前三季度我国中药商品进出口额为22亿美元,同比增长39%。基本情况如下: 1、中药各商品进出口普遍增长,提取物仍为出口主力。前三季度,提取物出口额为8.06亿美元,同比增长46.95%,占中药商品出口总额的48%;中药材出口5.5亿美元,同比增长30%,占中药商品出口总额的32.84%。保健品出口增幅最大。 2、中药出口以传统市场为主,整体保持较快的增长趋势。我国香港、日本和美国依然是传统中药的主要出口市场,2011年前三季度出口额增幅均超过41.89%。我国对这三个市场的出口额占整个中药出口额43.58%左右。 3、出口企业结构多元化,民营企业仍为出口主力军。2011年前三季度,中药类产品出口企业共计2585家,比去年同期增加87家,其中民营企业达到1937家,出口金额占比高达50.86%,同比增长66.8%;三资企业出口金额占比29.39%;国营企业出口金额占比仅为19.67%。 由全年中药出口表现上看,虽然总量上保持增势,但一方面仍以原料和提取物为主,中药的核心价值特别是物种资源价格仍未能充分体现,不能不说是产业之憾和产业之痛;二是中药国际化所需的标准化、产业化任重而道远。特别是上半年欧盟新的《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出台后,欧洲市场对中药准入门槛大大提高,这个信号明显向我们传递出——中药特别是其源头的中药材质量保障体系已到了非提升不可的地步了。 三、中成药企业悲喜两重天,业绩表现迥异 2011年国内中成药企业整体表现较其它医药板块突出,但“几家欢乐几家愁”。一方面,手握产地原料资源和提前建仓库存“重兵”的大企业赚得盆满钵满;另一方面,依赖市场进行原料供应的大部分成药企业面对原料价格的失控局面“嗷嗷待哺”, 生产成本大幅提高,盈利幅度普遍下降。但事物都有两面性,不管企业的出发点如何,但在行业普通评价看——试图控制资源的大企业这两年虽然赚足了“票子”,但却失去了“面子”;赢了业绩却失去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感,得失之间可能要用时间来判断。 |
以国内几大品牌中药企业为例来看2011年国内整个中药企业的表现: (1)康美药业
图11 2011年康美药业股价走势
表11 康美药业季度净利润表 (2)同仁堂
图12 2011年同仁堂股价走势
表12 同仁堂季度净利润表 (3)贵州百灵
图13 2011年贵州百灵股价走势
表13 贵州百灵季度净利润表 (4)天士力
图14 2011年贵州百灵股价走势
表14 贵州百灵季度净利润表 从上述四家药企盈利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在2011年中药材原料价格大起大落的期间,中药材上市企业保持净利润同比的稳定增长。一方面说明大型中药材企业在原料成本控制上有一定防御措施;另一方面说明我国对中药有着广泛且刚性的需求。 从上述四家药企的股价走势我们可以看到,在近期四家药企股价均呈现走低。原因之一是在物价仍处相对高位的情况下,扩大对中药产品的需求非常困难,即上述股价走势所反映出的普遍预期是对企业盈利增长的可持续性表示谨慎态度。同时也折射出当前中药材原料市场的下行态势。 |
第二部分 2011年国内中药材市场运行状况
1. 综合200指数运行情况
图21 综合200指数走势
2011年国内中药材市场整体走势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实不为过,当前中药材大盘综合200指数2163.12点(截止2011年12月14日),较2011年年初约2500点,下跌13.48%。从上图可以看到,2011年全年综合200指数走势大致成先涨后跌的倒“V”型,峰值在2900点附近,自拐点出现后,综指一路走低,至2200点附近呈现一定支撑,而上半年的涨势成果被蚕食殆尽。同期间各分类板块指数走势均呈现不同幅度的下跌,表明药材市场从牛市褪去并逐渐转淡。但由于春节前滋补保健品种的需求旺盛,国内中药材整体出现阶段性“回暖”,但这种“回光返照”式的振荡仍无法改变药市整体进入下行通道的事实。
2. 2011年国内药市运行呈现新的运行特点
当前药市转淡,盘面掉头向下。截止目前,国内各大药材市场上70%以上的药材价格下跌,自今年6月后平均跌幅在25%左右。由于当前大部分药材已经产新完毕或面临产新,新货即将集中上市;加之旧库存经过两年的积累尚有存量,药市整体下行成为必然。同时,2011年的药市运行明显呈现以下新的特点:
1) 药材年度产需缺口进一步缩小 自2009年至2010年期间,连续两年中药材价格呈现明显升势,大部分药材品种涨幅可观,且在2011年上半年药市仍呈现涨势。在此背景下,药农种植积极性高昂,药材产量普遍增加。另一方面,药材价格飞涨抑制了出口和终端消费市场,需求萎缩。
2) 影响药材价格变动的因素更加复杂 近两年的行情变化远远不能单纯地用供求层面来概括。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的天灾(今年上半年的干旱和倒春寒),物价和人工成本的上涨,药材价值的广泛挖掘,囤积压货行为的助长,甚至国家调控政策和金融信贷政策(截止目前6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最近一次为今年首次调低)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药材市场定价上。
3) 药材价格变动幅度更加剧烈 2011年中药材价格暴涨暴跌。据2011年数期监测报告显示药材年波动幅度大多集中在20%50%,最高波幅可达300%以上,月波动幅度大多集中在5%10%,最高波幅可达50%以上。
4) 政策性引导的影响力和新闻媒体的关注度空前加强 今年国家发改委对甘肃囤积党参行为的查处以及国家相关部门第四次全国中药材资源普查的部署(目前安徽、湖北、湖南、四川、云南、新疆等六个省区已启动试点工作),新闻媒体对药市暴涨暴跌现象的报道、对岷县“硫磺当归”的报道、对金银花掺假行为的曝光均有所体现。
5) 传统生产流通环节依然“痼剂”难除,已成为中医药产业现代化提升的主要瓶颈 例如多个中药材生产种植过程中使用化肥“多米唑”以图增产;采收过程中存在抢青现象;加工过程中重度熏硫及芦头未去除干净;流通过程使用硫酸镁增重及干度不足就进入流通。诸如此等不规范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中药材应有的药效,也成为整个中药产业链品质失控的“祸乱之源”。
6) 野生资源萎缩加剧、中医药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在2011年年底已经展开的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中发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已成为整个产业健康发展不能承受之重。例如重楼国内年产量不足300吨,而年需量达1000吨,靠进口维持;又如白及同样存在严重供不应求的情况,需求量在800吨以上,而正品的年产量仅200300吨,依靠进口维持等等。
7) 行业现代化服务平台异军突起,成为改变产业发展业态的“生力军” 要实现产业破局,必须以信息化引领行业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已成为业界共识,国家也将其列入“十二五规划”。在此背景下,行业现代化服务平台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以行业规模最大的服务平台中药材天地网为例,该平台已成为整个行业的标杆企业,无论在信息引导、产销对接还是在资源保护方面,2011年都取得瞩目成就,业绩也实现300%以上增速,占据了行业信息化市场80%以上份额;其推出的价格指数已成为名符其实的行业风向标,仅2011年7月一个月就被国内外高端媒体引用165次之多。
3. 2011年中药材品种表现具体分析
2011年监测市场品种计537个。其中根茎类品种计175个,果实籽仁类品种计129个,全草类品种计50个,花类品种计24个,叶类品种计14个,树皮类品种计18个,藤木类品种计18个,树脂类品种计9个,菌藻类品种计21个,动物类品种计51个,矿物类品种计20个,其它加工类品种计8个。范围涵盖中药材各类品种,中药材常用的大宗品种都包含在监测范围之中。
(1)12月底去年同期药材升降数量及所占百分比 与去年同期价格相比:本月升价品种186个,占总量约35%;降价品种311个,占总量约58%;平价品种40个,占总量约7%。(见下图)
(2)2011年中药材品种升降幅排行榜
附表1:升价品种排序表
品种 |
规格 |
升幅 |
辰砂 |
统 |
339% |
猫爪草 |
家统 |
218% |
朱砂 |
统 |
190% |
香橼 |
统 |
146% |
银柴胡 |
家统 |
144% |
党参 |
白条统 |
124% |
灵芝草 |
统 |
111% |
阿胶 |
东阿 |
110% |
马勃 |
灰 |
97% |
大枫子 |
统 |
91% |
夏枯草 |
统 |
91% |
阿魏 |
进口 |
84% |
荜茇 |
进口统 |
83% |
百合 |
统 |
77% |
禹粮石 |
统 |
75% |
大黄 |
甘肃统 |
73% |
钩藤 |
双钩 |
68% |
卷柏 |
统 |
67% |
白糖参 |
统 |
61% |
谷精草 |
统 |
60% |
柏子仁 |
95%净 |
59% |
槟榔 |
统 |
58% |
夏枯球 |
野统 |
56% |
公丁香 |
统 |
56% |
夏枯球 |
家统 |
55% |
肉豆蔻 |
统 |
52% |
松贝母 |
统 |
50% |
葶苈子 |
统 |
50% |
刀豆子 |
红 |
50% |
橘红 |
五爪 |
50% |
附表2:降价品种列表
品种 |
规格 |
降幅 |
补骨脂 |
统 |
77% |
没药 |
进口统 |
71% |
鹿肾 |
家统 |
69% |
郁金 |
广统 |
66% |
北沙参 |
统 |
63% |
芦根 |
统 |
59% |
酸枣仁 |
进口统 |
58% |
白莲子 |
湖南统 |
57% |
侧柏叶 |
统 |
55% |
海金沙 |
统 |
54% |
甜瓜子 |
统 |
53% |
覆盆子 |
浙江统 |
53% |
马鞭草 |
统 |
53% |
薄荷 |
全草 |
5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