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屠呦呦凭借青蒿素摘得诺贝尔奖、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促进中医药发展措施、中医药国家立法提速……这些都是令人振奋的利好消息。
值得欣喜的是,今年2月份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把中医药发展规划升级至国家战略。明确指出,到2020年中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
但“气血不足”的尴尬也摆在面前:中医药继承不足、创新不够;中医药人员不足,中医药人员中医思维弱化;中药材资源破坏严重等问题,让中药企业面临着不少压力,其中,中药缺乏一套质量标准体系是巨大的挑战。
在谈及如何应对相应标准的缺乏时,南雪集团副总裁兼国药总经理黄海表示,中药企业的生产工艺以及保证原料的质量是应对的关键,由于中药成分复杂,缺乏一定的质量评判标准,因此,企业更应该把好生产质量关,保障消费者的用药安全。
同时黄海强调,中药质量标准体系的制定也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如何以高标准来进行产品生产,使得中药制品在国内甚至国际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成为很多中医药企业需要思考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大健康产业成为当下众多中药企业发力的拓展领域之一,与之相关的健康食品、健康用品、保健品、保健器械、养生医疗等不断推出,然而尝鲜之后,不少产品却纷纷退市,严重影响了药企的战略布局。对此,黄海认为,要在市场中闯出一片生天,必须要有精准的定位,比如延伸企业品牌优势和品牌张力,在品牌定位下拓展大健康领域长尾效应等,以知己知彼的战术规划好大健康的路线,这一切的关键都在于企业技术能力以及产品本身品质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中医药发展进入“一带一路”的重要阶段,中药国际化已经成为新趋势。
在黄海看来,中医药的发展已经进入新的时代。大数据、新技术、开放与交流、创新型经济和高质量有特色的健康需求都将决定性地推动中医药事业的规范化发展。不过,文化的差异成为中药走出去的拦路虎,黄海认为布局中药国际化战略可以先从具备中医药文化认同的国家和地区开始,例如东南亚、日本以及韩国等亚太地区,进而再沿着规划路线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