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Goods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您好,欢迎光临中药材基地网

热门搜索:

搜索
在线客服
客服热线
15211041176
客服组:
在线客服
QQ:
QQ:
服务时间:
8:00 - 24:0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1 zycgap.com 湖南共享现代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长沙 后台管理

地址:长沙市八一路59号湖南省科技厅机关二院 联系人:封老师 微信电话同号:15211041176 ,15173135968  备案号:湘ICP备13011335号

>
>
>
丰都都督乡打造中药材基地 引领乡民奔富路

新闻中心

丰都都督乡打造中药材基地 引领乡民奔富路

浏览量

2015年,丰都县都督乡党委政府引进太极集团丰都县太乙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在该乡联合打造了包含紫菀、金荞麦、黄柏等多种药材在内的中药材基地。今年,合作社在该乡后溪村和梁桥村两个贫困村发展中药材4000余亩,其中紫菀873亩、金荞麦206亩、黄柏20万株约3000亩,能有效促进乡里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

    “小心点,莫把苗子踩到了哟!”近日,在笔者路过都督乡后溪村一片田地时,当地村民赶紧提醒。原来地里有着成片的金荞麦,据村民王洪顺介绍,这是都督乡为发展当地产业经济引进的中药材基地的一部分。

    站好位:精心选材选址

    都督乡最高海拔1680米,最低海拔1060米,平均海拔1270米;年平均气温23℃。

    该乡党政办主任陶晓龙是后溪村的驻村工作队队员,更是该药材基地的“大总管”,他告诉笔者,结合本地海拔与年均气温等因素,基地首先考虑引进紫菀、金荞麦和黄柏等中药材进行种植。

    金荞麦适应性较强,喜温暖气候,适宜生长的温度为15~30℃,在15℃左右地区栽培可安全越冬。紫菀喜温暖湿润气候,多生于海拔4002000米的低山阴坡湿地、山顶和低山草地及沼泽地,耐涝、怕干旱,耐寒性较强,冬季气温20℃时可以安全越冬;黄柏喜潮湿,喜肥,怕涝,耐寒……去年,陶晓龙和乡里农技站的工作人员们对即将引入种植的药材做了大量的了解。

    “在各药材种植的具体定址上也操了不少心。”陶晓龙坦言,为使各药材种植效益最大化,他和工作人员们事先对药材生长习性和该乡各村、组风貌详情都吃透,经反复推敲验证、实地检测等方式,才最终确定了各类备种药材的“归宿”。比如得知金荞麦喜湿喜温,适宜在肥沃疏松的砂壤土中生长,他们就把金荞麦安置在后溪村山坳里的砂土地中补湿保温。

    “黄柏为阳性树种,耐寒,环境适应性强,比较不挑地儿。”谈到选址,陶晓龙说,黄柏的选址是所有药材中最轻松的,但为了使药材收益最大化,工作人员们仍经反复探讨决定将黄柏集中“安家”至紧邻村落的地块。那里土层深厚、便于排灌、腐殖质含量较高,对黄柏的自然生长和取材后的恢复生长都有很大的帮助。

    都督乡是丰都县高山生态山区,为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中药材基地除了引进上述的紫菀等外来药材,也吸纳了杜仲等本土药材。今年初春,该乡又引进了1万余株黄栀子扩展中药材基地。

    做足工:细心栽培管理

    选材选址不易,栽培管理更不易。

    大多药材不能套种,除了黄柏和杜仲偶尔交叉种植外,药材们都“各自成营”。笔者经实地考察发现,往往是这个山坳种紫菀,翻过一个或几个山头,那边的山窝里才种着金荞麦。“药田分布较为分散,想要集中管理比较困难。”陶晓龙说。

    为优化管理,经过多方协调,合作社与当地村民达成合作协定,确立了“公司+基地+农户” 的农业产业化种植模式,即农户提供劳力做好田间管理,基地提供技术指导和整体管理,公司提供采购渠道等,分层作业、多层合作。

    “整地莫把生土翻出来了哟。”王洪顺说,自己在耕作金荞麦药田时,基地的技术员会在一旁叮嘱注意事项并耐心指导,还时不时手把手教他耙土、作畦。

    “我们采用种子繁殖的方式种植金荞麦,这些就是4月才播种的。”陶晓龙指着脚下的一片幼苗告诉笔者,现正处于金荞麦的苗期,要勤除杂草、松土。

    “这片药田昨天才打理过。”陶晓龙笑称笔者来得不巧,没有现场看到管理情况。

    “紫菀出苗后必须要间苗,除去弱苗,以保证质量和产量。”种植金荞麦的王洪顺还种有2亩紫菀,他认为,相比金荞麦,紫菀的栽培管理就要复杂得多。

    6、7月是紫菀最需要保湿的时候,王洪顺打算近日开始密切关注药田湿度,机动浇水并追施硫酸铵、过磷酸钙肥,确保顺利迎接花期。

    初显效:村民腰包渐鼓

    天道酬勤。微风轻拂,一望无垠的金荞麦药田绿浪阵阵,恰染新绿的黄柏、杜仲林也沙沙作响。

    站在屋前的便民路上,67岁的王洪顺背对一大片叶上布满紫红叶脉的金荞麦,面朝一湾即将进入花期的黄柏林和杜仲林,目光透过山头惦念着山那边长势喜人的紫菀,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在初夏的傍晚绽放成了一朵金菊。

    儿子身患脑膜炎,自己和63岁的妻子均无劳动力,王洪顺一家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家中最大的财产是一间仅为90平方米的木房。困窘的生活让王洪顺捉襟见肘,也让乡、村干部们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在一旁干着急。这就是王洪顺曾经的生活状态。

    “今年药材的收成肯定好,生活铁定会走上坡路!”谈到脱贫计划,王洪顺一脸自信。他坦言,自从乡里引进药材种植,在乡里和村上干部们的指引下,自己一边将土地承租给基地坐拿租金,一边为基地看守打理部分药田获取劳务费,还另外自种了些药材,这让他对未来的生活有了美好的憧憬。

    据该乡宣传委员陈正平介绍,该药材基地带动了乡里农户552户1948人,发展种植中药材,可实现总产值500万元,户均增收5000元。